查看原文
其他

好教学之“好”其义不外乎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教师 Author 檀传宝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学生、家长,尤其是教师,常常会这样发问。

老木匠有手艺才能教小木匠、武林高手才能教出功夫门徒。教什么就要会什么,自古皆然。教师要努力修炼自己的学科专业,现代教师与古代教师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其有学科专业,而在于有教育专业。

现代教学在过程、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丰富多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地方,一定是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效率能否提高,更会在本质上关系到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被最人道对待还是被奴役的严肃课题——这已经是一个教育伦理问题了。

“好的教学”所求之“道德”,对于教师来说,与其说是教学专业的要求,毋宁说是人生修养的挑战。故自古经师易找、人师难寻,也就不难理解。而教育行业里的有志者,一定要立志做人师。

 “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老师,永远都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振聋发聩、荡气回肠、如坐春风过的君子”,意味着“好的教学”一定是某种教学之美的完成。

“好的教学”必须符合真、善、美三大标准。教书育人者,与其忙于用一些玄之又玄的词汇去包装内涵贫乏的教育思想,远不如在教育实践上回到本心与常识、用不断提高的教育专业性来切实提升教育的品质来得更为实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檀传宝:教育首先应该是“让人成为一个人”

檀传宝: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人

檀传宝:一场“疫”战,完全可以成为一场公民教育

檀传宝:今天,我们为什么亟需开展公民教育?


檀传宝:好教学之“好”其义不外乎三

原创|檀传宝 
来源|北京教师

导语: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积极向好,对于现阶段中小学来讲,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开门授课,“教学”逐渐成为主题词。时下,各地各校开展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好”,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教学”呢?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认为,好教学之“好”其义不外乎三:效率高、讲道德、有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檀教授的思考!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学生、家长,尤其是教师,常常会这样发问。

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早可以溯源到自己上高一时的数学课。1977年教我们数学的夏老师(后来成为安徽省第一批特级教师)每天都笑眯眯地走进教室,然后慢条斯理地问大家:“昨天,我们都学了些什么?”而后循循善诱地再问:“今天,如果增加一个条件,我们该怎么办?”再然后,开讲新课、解析例题、布置作业……直到大学时代学到教育学尤其是学科教学法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夏老师每天成功教学的最大的秘密,不过是他娴熟而忠实地应用了教学五环节理论而已!
 
一、好的教学,一定效率高

夏老师的数学课就像他亲切的微笑,曾经让我们整日里如沐春风。除了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让我们保持最持久的学习兴趣、挑战难题的勇气等。所以我一直坚定认为,“好的教学”的第一“好”(标准),就是效率高——在好的教学里,学生学业成绩好(分子大),同时还学得轻松、甚至愉快(分母小)。而坏的教学之所以“十恶不赦”,也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仅学生们学业成绩糟糕,而且还学得痛苦、绝望,最终不仅成绩差,还丧失了内在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等——总之代价太大。

要求得教学的高效率,就需要教师努力修炼两种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比如数学老师要精通数学),二是教育专业(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老木匠有手艺才能教小木匠、武林高手才能教出功夫门徒。教什么就要会什么,自古皆然。教师要努力修炼自己的学科专业,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代教师与古代教师的本质区别,却不在于其有学科专业,而在于有教育专业。人类教育事业越往后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水平及重要性就越高。诸如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教师对教育规律的娴熟把握,乃是现代专业性教学区别于古代经验型教学的根本特征。

我们仅以教育心理学上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The Yerkes-Dodson Law)的应用来说说掌握教学规律有多重要吧。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其实就是说中等焦虑程度最有利于学习,或者说,任务难度适中最能让学生具有学习动机——因为难度过低,会让学生觉得没意思;任务太难,会让学生觉得不可能完成,也会失去挑战的兴趣。理解、掌握了这一定律,就要求教育者(教师、家长等)要依据自己教学对象的实际(年龄、储备、个性等)安排难度适中的教学,将抽象的“因材施教原则”具体落实到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选择上。同时,这个“适中”还要与“高难度原则”等结合起来辩证理解。否则,教师的教学效率当然就会大打折扣,折腾学生也折腾自己。

现代教学在过程、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丰富多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地方,一定是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效率能否提高,更会在本质上关系到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被最人道对待还是被奴役的严肃课题——这已经是一个教育伦理问题了。
 
二、好的教学,一定讲道德

如前所述,“好的教学”一定教学效率高,而这意味着在这一教学里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分子大),同时还学得轻松、甚至愉快(分母小)。但是教学效率所涉及的分子、分母及其计算却不只是一个数学问题。比如,好教师一定会意识到完整教学的分子内涵,远远不只是考试得分,更重要的还有真善美等价值的习得,以及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创造性、批判能力等。而教学分母的全面理解,也一定不仅仅包括学生的青春、精力投入,还包括家庭、社会资源的付出等。不关注这一分子、分母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故好的教学,也一定是讲道德的教学。

当然,这里所谓“讲道德”的教学,具有最广泛的意味。其要义有三:一为发育道德,二为恪守师道,三为担当道义。

所谓“发育道德”,就是所有学科教学都要有最自觉、自然、亲切的道德教育。所有学科都有直接德育的机会,比如,课堂纪律坏了需要维持、学科教学里的道德成份需要凸显等。学科教学里的德育由于能够因势利导,常常事半功倍。此外,所有学科教学也都能发展科学思维、理性人格、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即便数理化生也是如此,遑论价值性更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格的涵养了。而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学空间的布局等隐性存在的德育影响,则更有润物无声的功效。所以,哪怕是一堂纯粹的物理课,仍然有直接、间接、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存在。而每一次好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都必定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道德教育。

道德应见于行动,而非止于说教。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话说得再漂亮,若无身教的支持,也只会让学生见证虚伪。故所谓“恪守师道”,就是指教师必须以身立教,行最人道的教育。教师是一个对象性的概念,说你是教师,是因为你的工作是教育学生——就像说你是父母,就意味着你一定有孩子一样。故与学生交往时,不行仁慈之爱、不行正义之道的老师,是造孽最为深重之人。当然,所谓人道、仁爱、正义,也都首先应该表现在日常教学的完美里——因为完美的教学里必有师道在。能够高效教学至少表明你敬业、不希望误人子弟;而倘若脱离日常教学高谈师德,就不是师德的恪守,而只是师德的空谈了。

所谓“担当道义”,就是要有最大气的教学,让学生有勇往直前、担当天下的气魄。好的教学向来是能够给学生精气神的营养的。没有什么比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为可怕的教学,也没有什么比让学生拥有一个大气的人生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好像语文若只讲字词句语法修辞而不讲文以载道、天下担当,就像数学若只讲四则运算几何代数而不讲科学精神、真理追求,如此做派顶多是一种教书匠的劳作,算不得真正上乘的教学。回想一下我们成年人已经受过的教育吧,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老师,永远都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振聋发聩、荡气回肠、如坐春风过的君子!

所以,“好的教学”所求之“道德”,对于教师来说,与其说是教学专业的要求,毋宁说是人生修养的挑战。故自古经师易找、人师难寻,也就不难理解。而教育行业里的有志者,一定要立志做人师。

三、好的教学,一定有美感

 “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老师,永远都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振聋发聩、荡气回肠、如坐春风过的君子”,意味着“好的教学”一定是某种教学之美的完成。

教学的美感可以表现的主要维度,在于美育、学科之美、教育之美。

美育在一般人眼里等于艺术教育,实在太过狭隘。做教师的一定要做良好生活的诠释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审美的态度与气质——就是说:你可以不会弹奏钢琴,但你一定要能够欣赏蓝天白云。就像好教师一定会承担德育的责任,所有的学科教学也应该可以因势利导开展美育活动。除了相机开展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艺术教育,教师对于生活美学的自觉与应用最为重要——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让孩子观察花园里的玫瑰、带孩子进入秋天的森林那样。

呈现学科之美,对于完美教学至关重要。要想“学生学业成绩好(分子大),同时还学得轻松、甚至愉快(分母小)”或者,若希望孩子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最人道的对待”,我们就不能简单地采用减少作业分量、降低课业标准这种无能、弱智的教育选择。好的教师必须有能力最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任学科的魅力(学科之美),用学习内容本身的美好让学生兴味无穷、勤奋学习、有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学科之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反过来增强教师学科教学的自豪感、成就感。实际生活里那些为自己学科由衷骄傲的好老师,往往首先都是已经充分领悟过学科之美的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学科里“魔法”的神奇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并将“魔法”及其奥秘交给孩子们。

学科之美的展示,离不开教育之美的塑造。好的教学,可能有艺术手段的恰当运用、教学叙事的精巧设计、课堂节奏的良好把握等等;好的教学本身,也一定有教师人格之美、教育境界之美的存在。很多时候,教师酣快淋漓完成了一堂成功的教学、学生如沐春风地接受了一次完美的学科教育,师生双方都“如在梦中”,当下不一定能意识到他们刚刚完成或者欣赏过了一种教学的美,但是那种让人不亦乐乎、回味无穷的教学之美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这与我们在剧院里看完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听完一场优美的音乐会相比,只有审美形态之别。有教学的技术与境界之美,是自古至今所有好教学的统一特征。

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乐教的传统,确立教育的美学观、建立教育活动的第三标准[1]——审美标准更是克服当代教学异化、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则之一。好的教学,一定是,也必须是有美感的教学。 

阅读到本文的结尾,读者也许会大呼上当。因为絮叨半天,笔者其实不过讲了一个教育常识:“好的教学”必须符合真、善、美三大标准。而且,哪一种良好的人类实践能不符合这三大最基本的标准呢?但读者也可能莞尔一笑——因为无论效率、道德、美感,这些常识的哪一条,我们的日常教学也许都没有做得很好。教书育人者,与其忙于用一些玄之又玄的词汇去包装内涵贫乏的教育思想,远不如在教育实践上回到本心与常识、用不断提高的教育专业性来切实提升教育的品质来得更为实在。

注释:[1]参见拙文《教育活动评价的第三标准》,《中国教育报》1997年2月27日“教育科学”版等。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境界无上限,道德有底线

新教育的完美教室与道德图谱

让规则守护自由——规则与道德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蕴含美学韵味

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学校立德树人如何落在实处?


公民道德建设如何迎接新时代——正确理解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时代特征

作者|檀传宝来源|人民教育
一、如何理解“新时代”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已经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与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比,《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无疑具有许多十分重要的继承性。比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坚持自觉传承传统美德、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等。但是,领会《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的重要意义,最为重要的观察点应当是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换言之,准确理解《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最重要的关键词当然是“新时代”。而如果从国人生存质量的角度看,这个“新时代”的新特征远远超越“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那样的描绘。因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虽然有过汉唐等相对强盛、富足的朝代,但整体上却长期处于农业文明、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历史阶段。故就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亦即告别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历史这一点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乃“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万年未遇之大变局”也。

新时代的上述特点意味着从现在起,整个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的“优势需要”已经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满足人们对于真善美、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将成为社会整体发展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重要理由。这一点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段就有十分明确的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像在经济领域我们必须实现转型、进行“供给侧改革”一样,毫无疑问,在新的时代人们只有与时俱进、用新的思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才可能“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因此,道德建设如何实现自己的“供给侧改革”、迎接新时代,就成为当前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和准确回答的时代课题。

二、新时代道德建设应当特别关切的三大关键点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很大程度上已经回应了道德建设如何迎接新时代的时代之问。这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一定要把握改革开放等时代特征。比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倡导‘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其中,“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既具有伦理精神的继承性,更有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特征。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公民道德建设如果离开改革开放就一定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道德说教。

第二,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一定要尊重立德树人的专业性要求。改变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来都是最为复杂的社会与教育工程,忽视规律性人们将一事无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一定要注意实现从“简单的政治正确”到“政治正确的有效实现”的转移。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要“推动道德实践养成”,尤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一句话,道德只有内化成为真实的人格,才能具有真正伟大和持久的力量。

第三,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一定要实现道德教育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是社会的问题。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也首先是对全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因此,一定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与此同时,公民道德建设还要“发挥制度保障作用”“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抓好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在当前尤其迫切、重要。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解十分狭隘,认为基本上是针对青少年的学校德育课题。其实,如果公务员忘记中华民族“官师一体”的优良文化传统,如果影视明星、网络大V等道德败坏去做负面示范,单是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德育也会面临更为严重的“5+2≤0”的尴尬,何况其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毒化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实现道德教育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新时代本质上是一个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德行水平不仅影响他人的生活质量,更关乎自己的尊严与幸福。愿所有共和国的公民都能积极参与道德建设,携手进入精神境界上的新时代。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新教育究竟是什么?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